快樂,從哪裡來﹖
很多人覺得生活快樂最重要,但快樂要從那裡來呢﹖
仔細想想,在一天之中,感覺到快樂的時候很多嗎?我們大部分的時間,都投入在各式各樣的工作中,過著忙碌卻無感的生活,直到被突如其來的事件所打擾,才讓我們的情緒驟起波瀾。
快樂、悲傷、憤怒、恐懼等各式各樣的情緒,都可能將我們掩沒。為什麼人們卻獨獨喜歡快樂呢﹖一直想追求快樂的人生,是因為缺乏快樂嗎﹖
最近幾次跟孩子們有爭執,十六歲的長子總是說:「媽媽,妳不是裝著像個小孩,妳根本就是一個小孩!」
我說:「對啊!我的內在還住著一個小孩!」
跟十六歲的孩子爭執,還被他說成是根本就是一個小孩。當我靜下心來玩味這句話時,才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成長,其實一直都很單純與幸福。因為我一直可以讓自己的情緒處於自由的狀態,想哭就哭、想笑就笑、想生氣就生氣,情緒可以正常發洩的我,很容易就讓自己的心情,在適當發洩後得到平衡,而變得舒服。
容易舒服的心,也很容易滿足。
因為這樣的自在與舒服,讓我就像是一個孩子似的,擁有孩子的單純和天真。永遠保持著赤子之心,知道自己可以放心地做自己。
比起追求快樂,我選擇讓心情舒服。但這樣的舒服從何而來呢﹖是別人的忍讓和包容嗎﹖有一部分是,因為家人從小就讓我的情緒可以正常宣洩,以前父親跟我說:「妳小時候只要不開心,就會一個人跑到旁邊生氣,這時妳二哥會過去關心妳,問妳怎麼了﹖會陪著妳!」
小時候的我,被年長我五歲的二哥接住情緒,帶著我認識自己的憤怒或傷心。慢慢長大的我,靠自己接住自己的情緒,消化和轉化。
因為家人的忍讓、包容與引導,我不但學會了表達情緒,同時也知道要克制與彈性,因為人際相處是互相的,當你無法把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做妥善的表達,憑甚麼要別人猜得到,又會懂呢﹖
談戀愛的人,想遇到懂自己的情人,結婚的人,希望對方是懂自己的伴侶,但是我們又花了多少時間來懂自己呢﹖如果你連你自己都不懂,那要別人懂你,那不是為難別人嗎﹖
現代人大多同時扮演多種角色,身心壓力都很大,又常常忽視情緒的起伏而刻意壓抑,弄到最後,反而物極必反的只想追尋快樂。
我們其實不需要那麼刻意的去追尋快樂的,只要讓自己的情緒可以正常的出現與宣洩,多認識與多察覺自己情緒的變化與慣性,常常在心中跟自己進行對話,你的心會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受,而不會因為過度的壓抑讓心累,以為只有快樂是解藥,其實,讓情緒自由,才是萬靈丹。
該發洩的情緒,就像是滿載的水庫,必須洩洪。當你可以很快地察覺自己的情緒反應和慣性,你會愈來愈了解自己,當你開始了解自己了!就可以練習妥善的表達出需求,當別人可以滿足你的需求,這不就是快樂嗎﹖
快樂不是外求的東西,其實只是一種讓你內心比較容易恢復平靜的能力,這種能力,要靠你自己有覺知的訓練與靈活運用。與其把時間花在追求外界物質的表象快樂,你更應該多用點時間覺察自己的內在與感受,多和自己對話,把讓自己快樂的能力找回來,接受每一種面向的自己,而不是等著別人哄你開心!
#學著愛自己才會真快樂
#祝福大家婦女節快樂